成也市場 敗也市場——當藝術遇到金錢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04-24]
自古以來,藝術與金錢之間就是一種相互促進、難以言說的關系,古代如此,今天也不例外。北京798藝術區(qū)的興盛與衰落,就是市場與藝術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的一個縮影。
798藝術區(qū)的興起,首先得益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中國社會的開放和經濟的高度繁榮。那些早期來到798并在此駐扎下來的藝術家們無一不是懷著成名的夢想。然而,藝術與金錢之間永遠無法平衡。對金錢的過度渴求必然導致藝術水準的下降,必然導致心靈的枯竭。早期來到798的畫家雖然不乏為藝術而獻身的人,但最終成名的只是極少數(shù)。為了成名,為了迎合買家的口味,不少人不擇手段,畫各種面目鮮明而內容單調的所謂“政治波普”,在裝滿豬下水的大鍋里洗澡,裸著身子鉆死牛的肚子,脫光了在馬路邊做俯臥撐,在樓頂當著觀眾性交,傻笑的臉,呆若木雞的全家福……這些所謂的“藝術品”極其丑陋與瘋狂。這些所謂的“藝術”品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是難以估量的,最大的破壞是混淆了美與丑的界限,乃至摧毀國人心中僅存的道德底線。在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藝術已經與美無關,也沒有什么嚴肅的意義??煞且f這些當代“藝術品”沒有意義顯然是“藝術家”們所不能接受的,即使沒有意義也不能公開說,將一泡牛糞說成一朵蓮花是基本功,否則誰會來買?
以798藝術區(qū)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繁榮,其背后的主要推手無疑是西方人手中的美元。中國當代藝術所津津樂道的“國際化”實際就是西方化。他們以得到西方人的肯定為榮,從來就沒有顧及過國人的感受,而他們的所謂“藝術”在真正的西方世界是否被人們當作“藝術”還是個問號。藝術代表著一個民族文化的高度和靈魂,是一個社會最時尚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吸引青年人目光的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遭到人為的貶低與破壞,民族審美水準日漸低下,直接導致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衰落和西方思潮的盛行。藝術的力量常常決定于經濟的力量,中國長期的貧弱導致了國人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不自信,而在許多領域唯西人之馬首是瞻,在藝術領域尤其明顯。
798藝術區(qū)今天的日漸冷清,依然是市場的力量。不少畫廊門可羅雀。生存的需要也迫使投資者改變了經營方式,改賣起了咖啡、紀念品甚至服裝。在拍賣市場上連創(chuàng)佳績的“天王”們的作品也一再流拍,價格直線下降。有一段時間,當代藝術品甚至被剔除出藝術品拍賣。
在未來的日子里,798藝術區(qū)注定要成為以藝術名義而聚集了餐飲、展覽、畫廊等經營者的商業(yè)區(qū),來的游客也大多不過是為了滿足對傳說中的“藝術”的好奇心。對熱愛藝術的人而言,798藝術區(qū)已是一個時尚空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